后来,一位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九年,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,传说他坐禅时,面对石壁,两腿盘曲,双手作弥陀印,二目下视,五心朝天,入定后,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,他都不知,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,待疲倦消失,便继续坐禅,后来,他授予弟子慧可《楞伽经》四卷,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,他就是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。
在想到这些后,元一当即就下定决心,先暂缓进阶天眼境,在这坊市当中找个地方住下,修持一下禅定,然后修成定力,修成心眼,再来这赌石阁当中扫荡,为自己获取大量的珍贵宝物,到时候再去突破修为也不迟,这延迟突破时间,还能够让他根基稳一稳,
想到了这些后,元一当即就是离开了,那个老头望着元一离开的身影,顿时就是一声冷笑,“哼,买不起石头的穷光蛋,竟然还敢这般嚣张”。
在场众多修士都不是凡人,哪怕老头嘀咕声音比较小,但他们还都是能够听到的,顿时就是一阵哄堂大笑,元一也听到了,但是傻子才会理他,等到时候他来到这里大扫荡的时候,看那老头还笑不笑得出来。
元一从来没有想象过,有一天,他会在蚜虫肚子当中安家落户,可是事实就是这般残酷,他为了赌石,不得不在这坊市当中,找了一间不算太好,也不算太坏的洞府,做为自己的禅定之地。
来到了这个坊市里面后,元一当即就盘膝坐下。开始了禅定。
一个修行人,能摄收散乱心专注一境,即是所谓定,摄心系念一种法门,能出生种种三昧。即是思维修,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,即所谓功德丛林。
这就是禅定的三个境界,最基础的定,心无杂念,这就是定。到后来,生出种种三味,就进入思维修的境界,到最后,你在这里面打坐。都能够生出种种功德,那就是进入最高境界功德丛林了。
禅定是修佛道者的一种修行方法,可以净化心理、锻炼智慧,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,由此看来,禅定是修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,佛门修士不是为了禅定而禅定。是为了成佛而禅定,佛门有一句话说得好,叫做禅味不可着。死水不藏龙。
元一开始了禅定,最先一步,是定,对于元一这样一个修炼多年的修士,想要让自己进入那种心无杂念的状态,那还不是小菜一碟。因此很快就进入了,只不过他这种定。不是大定,是小定。他若是现在外面有任何的情况,都会立马惊醒,可是人家达摩祖师,被一只鸟在身上筑巢都没有惊醒,那才是大定。
因此,为了达到这大定,元一当即就摒心静气,然后念诵《心经》,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,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……”。
在禅定这上面,观自在菩萨,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所谓“行深”,就是禅定、深定,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,当五蕴皆空,也就是无我的时候,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,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。
元一就这样,通过不断地念诵《心经》,来让自己达到静,先是入静,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,尽量不去想其他的事情。
入静持续了一刻钟,这才有所突破,进入了至静,心中一切杂念都被排除,无思无想。
三十天后,他进入了寂静,整个世界都成了死物,外界此时哪怕有声响,都无法影响到他,因为他在的心中,整个世界,就他一个人的存在,其他的都是不存在,自然不会被不存在的事情所影响。
而这个时候,他次啊总算是进入了大定,如同那菩提达摩一般,就算此时有鸟在他身上筑窝,他也不会有任何的感应,甚至不会醒来,而之所以能够这么快进阶这个境界,他前世几十年坐禅经验,可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。
两个月后,他进入了忘我静的境界,在寂静的境界,他只能把外界事物当成不存在的,却无法忽略自己的存在,感受着自己的呼吸声,心跳声,他还能够感应到自己的还活着,好真真实实存在。
可是到了这个境界,他彻底忘我了,口鼻停止了呼吸,心脏停止了跳动,仿佛死亡一般,在这个时候,他多无法感应到自己的存在,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人,一个活生生的人,这才是真正的忘我静。
而到了这个时候,他总算从大定,进入了新的一个境界,那就是三味,这三味,可不是道门的术语,而是佛门的,道门之所以搞一个三昧真火,还不是因为后来佛道文化碰撞,就像那阎王和地狱,本来道门是没有阎王和地狱的,是从佛门这边引进的。
三味,佛门指的是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,当修行之人,进入了忘我境界后,心跳停止跳动,呼吸也不再继续,这个时候,人就如同是死人一般,宛若枯木,所以也叫做枯木禅。